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全面落实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,增强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育人成效,2024年1月27日,南宁市第37中学组织师生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地之宾阳开展为期1天的主题教育研学活动。本次研学活动由南宁市第37中学周万忠校长亲自指导,由李明哲、蒋李雯、罗永桓、兰蜜蜜等老师带队,2023级15、17、18班共180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。
本次活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,遴选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——宾阳炮龙与壮锦”作为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和综合实践课程内容,制定了详细的研学方案和研学手册。本次研学活动内容丰富,设计有“非遗专家面对面”、“壮锦文化与生产实践”,“思恩府考试院”、“炮龙文化与综合实践”,“舌尖上的非遗”等项目,每个项目均配备强有力的校内外导师作讲解;活动可操作性强,制定有详细的研学活动流程、学习资料汇编、学科研学任务(涉及语文、数学、政治、历史、美术)、研学评价表(综合个人自评、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,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),在任务驱动下,各学习小组细化分工,团结协作。
项目一:“非遗专家面对面”。活动前,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肖君研究员应邀到校,线上线下同步为全校学生开展了《我们身边的非遗》讲座,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非遗故事,让同学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,为研学活动做好了前期知识贮备。
项目二:壮锦文化与生产实践。1月27日上午,师生们乘车来到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非遗传承基地——宾阳县湘光织锦坊。该坊创办于2002年5月,是以竹笼机纯手工制作为主,传承、整理、开发壮锦传统工艺和现代壮锦装饰、实用配套产品为主的织锦坊。同学们在织锦坊老师的带领下,观摩了传统手工织锦的工具及其工序,欣赏了蟒龙纹、万寿花纹、双鱼纹等多种富有民族风格的纹样图案,以及衣裙、巾被、背包、台布等壮锦作品,并结合所学的学科知识,在织锦坊老师和学科老师的指导下,体验学习DIY壮锦香包。通过参观壮锦的制作过程,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了壮锦的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,培养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;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壮锦香包,同学们掌握了壮锦的基本制作技能,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。
项目三:炮龙文化与综合实践。1月27日下午,师生们来到邹玉特古城炮龙作坊。该作坊由宾阳炮龙传承人、民间工艺大师邹玉特创立。出身于炮龙世家的邹玉特传承父辈扎龙经验,经过五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,在传统炮龙的基础上设计出各种精巧的金龙、银龙、精品龙等作品。邹玉特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炮龙文化的前世今生,带领同学们体验做炮龙的各个环节。从扎龙爪到剪龙头、画龙鳞、贴龙鳞,同学们专心致志,感受到手工劳作的苦与乐。随后,同学们在作坊老师的指导下,认真学习舞龙基本动作,练习传统鼓、锣和镲,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演出比赛。通过参与炮龙的手工制作,同学们了解了传统工艺生产劳动情况,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热爱,理解劳动创造价值,树立正确的劳动观,培养劳动自立意识及主动服务他人、服务社会的情怀;通过舞龙练习和演出,同学们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,感受到千年非遗的魅力,借龙腾寓意表达了对老师、家长和同学的新年祝福。
项目四:参观“思恩府考试院”。1月27日下午,师生们还来到宾阳县思恩民族中学。校园中屹立的思恩府考试院,是清代科举选士进行院试的场所,是广西仅存的一所清代考试院。同学们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,参观了试院旧址。该建筑座西北向东南,前后三座,左右包厢,当年的小教场仍在,可看到古代建筑的痕迹。同学们在聆听讲解和实地参观中进一步了解了清代广西的科举制度。
项目五:“舌尖上的非遗”。广西非遗美食宾阳酸粉和煮粉闻名遐迩,师生们在品尝美食中也了解了宾阳酸粉和煮粉的制作技艺和精神,感受当地浓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。
壮锦与炮龙是广西乃至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,以此为主题,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开展多学科高关联的主题研学活动,既让同学们了解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,激发同学们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,厚植爱国情怀,又引导同学们从不同学科视角思考问题,培养同学们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掌握制作技能,提高综合素质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作者:李明哲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dgxzb.com/article/detail/id/1077347.html 声明:本站原创/投稿文章由编辑发布,所有权归广西早报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;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广西早报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